坝上草原团建拓展专业地接
草原夏令营,草原研学旅行,坝上独家专属营地

【坝上2日拓展团建128元.168元.268元】
【坝上3日拓展团建188元.238元.438元】

蒙古族居室用品

[编辑:草原风] [浏览:次]

蒙古包

蒙古包

蒙古包是满语“蒙古博”的谐音。“包”,蒙语叫“蒙古勒格尔”或“班布克格尔”,是蒙古民族传统的圆形尖顶的天幕式居所。蒙古包大小取决于哈纳片的多少。一般由4~5块哈纳组成。哈纳、陶脑、乌尼组成蒙古包骨架,还有外围毡子。蒙古包结构简单,拆卸、组装、运输方便,适宜游牧生活。

哈纳 是蒙古包围壁的木架。用榆、柳或杨木制成。把木料做成粗细均匀、长短一致的木棍并刨光。再把木棍烤弯,在两端和中间钻眼,用马或骆驼的生革线将木棍交叉穿结成栅栏状,即为哈纳。每块哈纳用30根木棍,高1.5米左右,长2-2.3米。

乌德 蒙古包的门。木制长方形,门扇对开。油成紫、红或古铜色等深色。蒙古包的门朝东南开。

乌尼 蒙古包顶上的支架,连接哈纳和陶脑,相当于房屋的椽子。多用松木制成,长短一致,粗细相同。乌尼的长度要大于蒙古包的半径。

陶脑 木制天窗,位于蒙古包顶部。圆形,直径1~1.5米,四周凿小孔用来插乌尼。窗棂拱起,下面雕花上彩。陶脑的作用是除烟、通风、采光。

德博日、陶日嘎 蒙古包的毡顶和毡围。用羊毛擀制,分别苫在乌尼上和包裹在哈纳外,陶日嘎每层一般用4块。

乌日和 蒙古包的顶盖,是盖在蒙古包天窗上的毡片。方形,上面绣有装饰性图案,四角上缝着拉绳。白天对角拉开一半,夜里拉展、盖严。

敖色尔、博思洛尔 蒙古包的拉绳、围带,用马鬃和驼毛混合在一起搓成的绳子。拉绳共4条,缝在蒙古包顶盖的四角上,另一头系在围带上,用以压住蒙古包的毡顶。围带一般用l 2条,捆住蒙古包的毡围。

蒙古包内陈设、用品

蒙古包内陈设、用品

铺毡 铺在蒙古包内的毡子。富裕人家包内要铺几层毡,上面再铺绣有盘肠、云纹的地毯;穷人家则铺1层毡子或铺牛羊皮,包内无坐具,人们进包后均席地而坐。

家具 蒙古包内的家具多为木制,主要有小方桌、床桌、衣箱、木柜等。这些桌柜正面都雕刻或绘有花纹图案,漆成土红、古铜等色。摆放也各有位置。西北的木柜上常摆较为珍贵的物品(如解放前摆佛像,六七十年代摆放收音机,八九十年代摆放录音机或电视机)。北边放床桌(上面放被褥),东北的木柜里放衣服,上面放置一些稀罕物品(如工艺品),东南放碗柜。

火撑子 火撑子是支锅的金属支架,类似火炉,由4根立柱、4个托、3-5个箍组成,用1 6个钉子固定在地上。托上放锅,底下放燃料,用来取暖、做饭。火撑子结构简单,支、取方便,适宜游牧生活。

火剪子 金属长剪,往火撑里夹放燃料的工具。

其它物品,蒙古族人民喜欢把马头琴、猎枪等挂在蒙古包哈纳上。大多数牧民把马鞍挂在蒙古包西南的哈纳上,下面放置皮条、马靴等马具。

崩壳 一种古老的住所,形同蒙古包。有用草坯砌好,然后抹泥苫草搭成。也有用桦树条、杨树条、柳树条编制而成。用于冬春走场的临时住处。在西乌珠穆沁旗和南部旗县牧区常见,也有用其当仓库的。

勒勒车

勒勒车

勒勒车是草原上十分古老的运输工具,车体轻便,一般可载重250-350公斤。可在草原、山路、沙漠、沼泽、雪地中行驶,用牛或骆驼驾辕。行走时,多是数辆或十余辆为一串,由一人驾驭。车用木料制造,近几十年,车轮大多更换为铁制胶轮。此车根据用途不同,分为以下三类:棚车,蒙古语称“哈木特日格”。在车辕上用若干木条制成半圆形车棚,外围以毛毡或铁皮,可防风避雨,多用于走场迁徙。箱车,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木柜,柜外用铁皮包封,或围生牛皮,可防风、防水、防潮。柜内可贮藏粮食、肉食等生活用品。装水车(又称台篓),车上固定以大木桶或牛皮口袋,定期到水源处取饮用水,也是平日蓄水的器皿。

马具

马具

蒙古民族有“马背上的民族”之称,骑马是老少妇孺皆会的本领。因此有一匹好马,备一副讲究的马具,是件很重要的事情。马具主要有:

马赣 一种桥形的座儿,放在马背上供骑乘者用。本蛊多伦县出产的马鞍,因其做工精致而曾一度闻名草原。此外还有鞍座,用于垫在马背与马鞍之间。鞍子上的皮肚带是系马鞍所用。鞍子上一般还嵌有银花等饰物。

马笼头和嚼子 专用于勒马嘴的铁环,并有皮条制做的缰绳,是骑乘者控制指挥马的用具。

马镫 型为半圆形的铁器,骑乘者的双脚可蹬在上面,以保持身体的平衡。骑乘者手持马鞭或马棒,用于催促马快行和防狗、狼伤害。

相关信息

草原风农家院

当前位置: 坝上草原旅游网 >> 草原民俗文化 >> 蒙古族居室用品